首页关于岭南画派岭南派艺术家世界华人艺术家日本艺术家陈蕴化韵。艺术空间联络

 

 

 

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


作者:卢贤生    转贴自:中国教育先锋网  http://www.ep-china.net

 

 

   徐悲鸿,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徐悲鸿学兼中西、博采诸长,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皆十分出色,康有为誉为画坛奇才,周恩来总理评价徐悲鸿的作品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技法,他的油画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风格,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的一位艺术大师。而徐悲鸿笔墨淋漓,其笔下的骏马,尤其受到人们的赞赏与钟爱,以致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与象征。而徐悲鸿伟大的人格和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为中国乃至国际竖立了一个绝佳的典范。


   徐悲鸿传世作品很多,中国画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
   徐悲鸿又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桃李遍天下,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于美术教育,从1918年他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开始,到1928年他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创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任美术系主任,然后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大的南京时期和重庆时期,再到北平艺专和1949年以后的中央美术学院,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和艺术才华都倾注在美术教育事业上,对美术教育贡献极大。


一、徐悲鸿一生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早年贫苦,感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改为“悲鸿”,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西,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父亲徐达章是当地著名画家,精诗书篆刻,徐悲鸿是家中的长子。在"半耕半读半渔樵"的生活中他度过了童年。 10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便有"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他早年随父亲学画,在父亲的殷勤教导和勇于创新的前辈画家熏陶下,他打下了中国绘画的坚实基础。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时代,徐悲鸿悄悄地爱上了周围的许多动物,并且仔细观察和描绘它们,如温顺的牛、奔驰的马、嘎嘎鸣叫的白鹅、浮游于水面的群鸭、倦卧在墙角或戏于树上的化猫……都一一出现在他的笔下,宛然如生。

   17岁的徐悲鸿已成为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教授美术。19岁时父亲病逝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宜兴初级师范的语文教师张祖芬送别他时、殷勤地勉励说:"你年轻聪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希望你记住一句话:'人不划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我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你,就以这句佳话为赠吧!"徐悲鸿从心底涌起无限感激,并终身铭记着这句佳言,将它作为座右铭。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他仍带着温情对我说:"张祖芬先生可称我的第一位知已呵!"

 

  19l6年, 22岁,徐悲鸿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乃勤奋作画。3月,明智大学创立,征求仓颉画像。徐悲鸿以巨幅水彩仓颉像中选,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为等著名学者。徐悲鸿以康有为为师,在其指导下遍临名碑,得崇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


   徐悲鸿拿到明智大学给的一笔稿酬,决定去日本研究美术。1917年5月,徐悲鸿抵东京,整天寻觅藏画的处所观览。他在日本还结识了著名艺术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许多中国古代碑帖和日本绘画精品。  


   1917年 23岁,东渡日本研习美术。康有为赠横幅题额《写生入神》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在日本饱览美术藏品,结识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见到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


   19l8年 24岁,徐悲鸿来到北京,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积极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他在画法研究会开学典礼上提倡吸收西洋绘画之长,创造新的风格。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了"方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主张,在当时的画坛堪称振聋发聩。 

 

  19l9年 25岁,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获公费赴法留学。10月5日,到达巴黎,先在各大博物馆仔细观摹西方艺术的精华及比较他们与东方艺术的不同之处,数月绝笔不画。然后入朱里安画院学习素描两月,后又考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入弗拉芒格画室。每次竞试,都名列前茅。课余,便到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研究大师的作品,临摹德拉克洛瓦、委拉斯盖兹、伦勃朗等作品。课余,则到罗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临画。他站在十八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洛克瓦的巨幅油画《希阿岛的屠杀》前,深深地被激动,以致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1920年冬,法国大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认识了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达仰,他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天都去达仰画室聆听达仰的教导和参加该派艺术家们的茶会,深受教益。达仰勉励徐悲鸿说:"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趋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鸿精绘素描,并养成默写的习惯。这位当时已届六十八岁的达仰先生,兴致勃勃地向悲鸿谈起他年轻时的往事。他说:“我十七岁做柯罗的学生。柯罗教我要诚,要自信,不舍弃真理以徇人。我始终信守柯罗的教导,五余年来,未敢忘却。”他微笑着,继续说道:“你既来我国求学,我首先应当把柯罗的嘉言送给你。” 徐悲鸿遵从达仰的教导,很见功效,于是更加努力。先后有《怅望》、《萧声》、《琴课》、《抚猫人像》、《远闻》、《马夫和马》等杰作问世。仅1927年就有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获得很高的赞誉。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从早至晚仔细观摹,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下着大雪,而他整天未进餐,又缺少御寒的大衣,顿时感到饥寒交迫,腹痛如绞。从此患上了严重的肠痉挛症。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写着:"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这年夏天,病更剧,而学费已完全断绝,只好去柏林。徐悲鸿在柏林认识了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并看到了门采尔、绥干第尼 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国见到的佳作虽多,仍受局限。他最爱伦勃朗的画,便去博物院临摹,每天都持续画10小时,其间连一口水也不喝。特别在临摹伦勃朗第二夫人像时,下了很大的功夫,觉得略有收获,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于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鸿回到巴黎后,以油画《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再谒达仰。 


    1925年徐悲鸿还曾赴新加坡,为陈嘉庚及其所办的厦门大学作画 。
    1926年 32岁,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的兴趣。康有为当时曾写道:"徐悲鸿10年前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书写像,惟妙惟肖。其于画,盖天才也。后游日本,又学画于法国、德国,深诣7年。令归出所画示我,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 


    重返欧洲,以深入研究全欧艺术。赴布鲁赛尔的博物院临画,他很爱鲁本斯的作品,认为他是古今最大的色彩画家之一。 


    1927年春,徐悲鸿赴意大利和瑞士,流连子圣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开郎基罗的壁画之前,纵情地欣赏了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杰作,并游览了庞贝古城,领略西方古代艺术的气氛。


    经过8年国外勤奋刻苦的学习和钻研,年内,徐悲鸿怀着复兴中国绘画的决心,回到久别的祖国,居上海霞飞坊。 


    1928年 34岁迁居南京。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开始创作取材《史记》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油画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此画热情地颂扬了田横及五百壮士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年底,由蔡元培先生推荐,赴北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     

 

    1930年完成了油画《田横五百士》的创作后,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开始构思取材于《列子》的巨幅中国画《九方皋》。《九方皋》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宽351厘米、高138厘米的中国画,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马,而那匹黑色的雌马仿佛遇见了知音,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蹄子跃跃欲试。

 

    1931年 37岁,完成大幅中国画《九方皋》。
    1933年,为了宣传中国美术,提高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有法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长以及各界著名人士3000人,观众达三万人以上,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15天,目录印至三版,报纸上的介绍文章达200余篇。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有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    

  

  徐悲鸿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引起轰动,该展的纪录片在意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  1936年 42岁,赴广西。居桂林、阳朔,放舟于漓江之上。创作写意山水《风雨鸡鸣》《牧童和牛》、《村歌》《逆风》,《古柏》等国画。《逆风》画面上画了一些小麻雀正迎着狂暴的逆风,振翅疾飞,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古柏》描绘了在北平习见的古老柏树,巨干虬枝,郁郁苍苍,树下    坐着一个人,那正是画家自已。


     1937年 43岁,在香港、广州、长沙举办徐悲鸿画展。从香港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回中国人物画瑰宝《八十七神仙卷》。在桂林创作写意山水画《漓江春雨》和中国画《风雨鸡鸣》。《漓江春雨》,以大泼墨的手法描绘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笔墨淋漓,手法新颖独特,是中国大写意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徐悲鸿1937年8月,因国难随中央大学迁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作《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佳作。 1937年创作的《巴人汲水》,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珍品,为徐悲鸿代表作之一。山城水来之不易,徐悲鸿来到重庆,映人眼帘的第一道风景线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汉子,他们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画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为此,触发了的画家的创作灵感,构造出一幅真实生动的巴人汲水的蓝图。

 

   《巴人汲水》在构图上匠心独运,整个画面十分奇特,高300cm,宽却62cm,颇显细高。但其悬挂起来,确与嘉陵江的百丈悬崖相一致的,使其场景更显陡峭与惊险。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画面段落之间,用江岸的岩石和层层的石阶融汇贯通,上半部画一丛翠竹和几枝怒放的梅花,翠竹用青绿一挥而就,梅花则先用尽情挥洒的浓墨在宣纸上绘出枝干,再以白粉点出花瓣,清丽典雅,一尘不染,既映衬出江岸的陡峭,更使画面色彩丰富。    


    此画画毕,画家略加思忖,信手题加七言律诗一首:“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二十六年冬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所见。”此画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1938年在香港展出时。即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徐悲鸿先生自己对于此画亦十分满意,归来即又按原稿重新绘制了一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先生后来补题“静文爱妻保存”,连同《巴人汲水画稿》,现存于徐悲鸿纪念馆。第二幅《巴人汲水》图,后来流入到民间。 


   1938年,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恰保举行画展,盛况空前。徐悲鸿将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献、救济祖国的难民。 
    1940年,46岁, 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泰戈尔赞其作品具有旨趣高奥的形象、韵律差妙的线条和独具民族风格的色彩。为泰戈尔作中国画《泰戈尔像》和《群马》。由泰戈尔介绍,为圣雄甘地作速写肖像。

 

在印度,徐悲鸿创作了构思已久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则寓言。它教导人们:只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终能战胜一切困难。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徐悲鸿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一定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徐悲鸿为这幅画作了一百多幅习作和画稿,最终使用了巨幅宣纸来表现剧烈运动中的人体。画面上愚公白发长须,挂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健壮,挥锄掘石,整个画面表现了坚卓的精神和强劲的力量,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徐悲鸿巧妙地使西洋的素描技巧和中国画的线描相结合,使画面的空间感、体积感、量感和质感表现得非常充分,人物栩栩如生,开中国人物画之先河。  

 

    1942年,1943年,徐悲鸿在重庆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其中动物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中国画《群狮》、《双饮马》、《梅花》和《鹰扬》等。他笔下的动物都寄托着画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情。他喜写威镇百兽的雄狮,以"新生命活跃起来"的题词点出自己热望的民族觉醒与奋起。在祖国遭到侵略,人民遭受到躁躏之时,他作的则是怒目欲眦的负伤之狮。他画的骏马充满一往无前的气魄和铮铮硬,画家的喜怒哀乐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马已经融为一体了。在风雨中长啼的雄鸡,预示着光明即将到来,那迎风梃立的翠竹、苍松、古柏,那不畏严霜的寒梅,逆风而飞的麻雀,都像抒情的诗篇一般,栩栩如生、脱纸而出。

 

 

徐悲鸿1942年创作的国画《灵鹫》是非卖品之一。画面描绘两只巨大的灵鹫栖息在峭拔的高岩上,造型严谨而笔墨雄健。特别是在灵鹫的爪子、眼睛和嘴等细部精微而传神的刻划,将猛禽的性格毕现无遗,与那淡蓝色的远山和用泼墨  写成的岩石,形成工整与粗放的对比和结合。全幅色调 和谐,令人赏心悦目。     
    当时,一位协助国民党政府工作的美国高级将领看中了这幅作品,念念难忘。后来,抗日战争胜利,这位美国将军带着他的功勋,准备荣归故国之际,蒋介石为了表示感激,决定送给他贵重的礼品。当询问他喜爱中国的什么东西时,这位美国将军说,他什么也不想要,只想要徐悲鸿先生的那幅《灵鹫》,于是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便来请求徐悲鸿出售这幅作品,但却遭到了徐悲鸿的拒绝。他们为了完成使命,一次一次来向徐悲鸿请求,提出无论徐悲鸿要多高的价钱,都可以付给,但仍然遭到徐悲鸿的拒绝。这幅精美的作品,现在保留在徐悲鸿纪念馆。 

 

   1946年,徐悲鸿来到北平,担任北平艺专校长。他聘请了许多有影响、有能力的优秀美术家到校任教。针对中国艺术教学的薄弱之处,他重视严格的基本训练,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要求学生以表现人民生活为己任,而不以抄袭古人为自足,倡导国画的发展与革新。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派飞机接徐悲鸿和一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鸿拒绝。  
    1949年4月,他作为新中国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1951年,徐悲鸿带病去山东导沭整沂工程工地体验生活,画了许多民工肖像,准备创作巨幅油画《当代新愚公》。在构图期间,突患脑溢血,半身瘫痪。 


    1953年,徐悲鸿渐能起床行动,便到中央美术学院为毕业班学生和教师进修小组上课,他感到还有许多知识没有传授给他们,孜孜不倦地为他们讲课、改画,完全忘记自己还在病中。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他担任执行主席,主持会议。当晚,突发脑溢血,于9月26日逝世。徐悲鸿只活了58岁,他的生命大短促了,但他艺术和那自始至终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却长存。

  

 徐悲鸿逝后他的夫人廖静文,将徐悲鸿的全部作品1200多件,和购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书画家作品1200多件,以及中外美术书籍、画片。碑拓10000多件,全部献给了国家。
    1954年国家拨款在徐悲鸿的故居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匾额。1983年,建于北京新街口北大街的徐悲鸿纪念馆新馆落成。

 

 | 画家简介 | 评文摘录 |   

 

 

 

  

 

 

 

 

 

 

 

 

 

 

岭南画派

 

关于岭南画派

 

岭南艺术家与作品

 

艺术家与作品

 

陈蕴化

 

韵。艺术空间

 

 

ENGLISH

繁體中文

簡體中文

首页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的渊源

评文摘录 

日本画与中国的关系

 

岭南派大师与作品

岭南派画家与作品

 

画展花絮

 

世界华人艺术家

日本画大师与作品

 

生平简介

评文摘录

作品欣赏    陈蕴化近作

画展花絮 / 消息

 

關於藝術空間 

画家艺术空间

主办画展    场地租赁

主办讲座    国画课程

 

© Copyright 2014 lingnan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Design: James Tan

Follow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