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蕴化打从1974年举行首次个展至今,18年来,他已先后有了32次个展的骄人成绩。正象满室的藏书、藏画一样,蕴化沉默而富有、努力而收敛,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画展,我还以为他已挟艺远游或移居外国,结果是,新加坡虽小,他还在我们身边,除了努力创新绘画技法,不断开拓未知的艺术领域,他还是一身绝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学生。
是岭南派的传人 陈蕴化的个展,定名为《师在自然》,从今日到12日,在博物院画廊展出口40幅新作。在川日与12日两天的下午3点正,画家还会当众挥毫示范。
初看部分本次展出的作品,马上会惊觉蕴化的跃进,是由一种平和的渐变演化为强烈的突发,传统的绘画因素被很好的保留下来了,再就是创造了许多新技法,更加可贵的,早期他陷人岭南派巢白并力图苔身而出的苦闷表情化解了,显得一片天朗气清、毫无挂碍、阻滞,画家的肠胃顽疾医好了,脸色健康、红嫩,情况确实可喜。
蕴化川岁开始从书本、杂志找自己喜欢的古画来细心临摹,读中一时进人新加坡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中间也兼学岭南派技法,过后拜在两位著名画家欧豪年、黄磊生门下学艺,前者是函授性质,黄先生的出现,也改变了蕴化的人生和艺术道路。 原来,1972午黄磊生来新开画展,他想在新加坡找一个得力助手,两人一见倾心,结下了时间颇长的师生缘,人也飞到美国去。
在美国进人艺术学院,讲课的洋人老师认为中国艺术有的是精华,为何东方学生偏偏要舍近求远的到西方来取经。"这句话改变也坚定了蕴化对本身文化、艺术的信心,同时却也用功吸收西方艺术的观念与技法。1977年想自立门户,闯荡江湖,在众多洋人的艺术家中制造一些 "专业"的奇迹,难是很难,所幸一位旧金山的画商看上他的作品,画竟在展出几小时后,被人抢购一空。
画作分三时期
第一个时期,向老师虚心学习并苦读各门书籍以充实自己,开拓眼界。 第二个时期,发现自己不能始终亦步亦趋跟着老师的脚步走,于是认真视察周围事物,景观,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生活的题材而不是死的化石。 第三个时期,努力创新表现技法,不断追求新的风格,保留岭南派弟子的本色又在构图上自有主张。 在谈到岭南派时,他说,这个画派手法新,风格不保守,所画花鸟,色彩鲜艳动人,非常吸引人。 蕴化的成功,也表现在下述两方面。
他大胆采用西方的构图法画中国彩墨作品,以方形的框子分成内外两部分,同时又求得局部和全体的统一、协调,画中有画、小中有大,确为少见的一类表现手法. 画家相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他曾畅游欧美、亚洲多国,画面上博采旅途所见景物、房舍 (包括古堡)等,同时又提防画作流于洋化,于是成功地做了许多 "题材"上的转移。
陈先生目前设帐授徒,学生多达百名。他认为教学相长很重要,于是把自己的所学和所得,做了最无私的公开,用意在于集思广益,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促成整个传统水墨画的变化。
转载自联合早报 艺苑 - Jan.8.1992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