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先生简历
(1863-1957 )
齐白石
,生于清同治二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一个贫穷的农家。家里有一亩水田,除了田中的生产之外,还必须依靠打零工赚来的工资方能餬口。 「我们家乡,做饭是烧稻草的,我母亲看稻草上面,常没打干净,剩下来的谷粒,觉得烧掉可惜,用捣衣的椎,一椎椎的椎了下来,一天可以得谷一合,一月三升,一年就三斗六升了,积了差不多的数目,就拿去换棉花。又在我们家里的空地上,种了些麻,有了棉和麻,我母亲就春天纺棉,夏天织麻。....我母亲织成了布,染好了颜色,缝制成衣服...
.」这里面充满了实在生活的经验,齐白石就是在一个多么洋溢着实在生产活动的环境中渡过了他的童年,这些丰富的物质知识与劳动经验,成为他日后艺术上所凭借的最有力的语言。
当他长大之后,童年生活的贫穷、劳苦,非但没有被当成耻辱,羞怯地掩藏起来,他反而凭借着这珍惜的童年经验,自信而骄傲地发展了他独特的美学,他在画面上画虾蟹、青蛙、蝌蚪、扫帚、犁田的牛、小鸡、稻穗、菜蔬、果子、牛粪....,把一切传统贵放士大夫或文人画中鄙夷或漠视的题材提升出一种尊严,并且用朴实沉厚的技法认真地创造出艺术上的形像。齐白石艺术中的第一种美学基础便因此建立起来了,我们可称之为「农民美学」。齐白石的农民性格成为支配他一生思想行为与艺术活动的基础。强韧的生命力可说齐白石「农民美学」的第一要义,它最大的特色则在对立于传统士大夫文人美学的娇弱、颓废。他画过一张画,水墨的一颗大白菜和鲜红的两只辣椒,都是民间最普遍的食物,然而齐白石给它们一种惊人的尊严,并且题款上说:「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齐白石是很自觉地把一些平民性的东西提升出来,以平民性的美学,并列于传统士大夫文人建立起来的美学,牡丹、荔枝的娇贵似乎一下子在饱满健康、充满生命力的白菜之前大为逊色了。
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1888年起,先后从萧乡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曾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
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