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關於嶺南畫派嶺南派藝術家華人藝術家日本藝術家陳蘊化韻。藝術空間聯絡

周一峰

 

周一峰(1890-1982)是“天風七子”中年歲最長者,他所受到的傳統畫學的修養也遠比其他“六子”要深湛。他原名添甲,一名建韜,字一峰,號逸風,別號懶峰,以字行,廣東番禺人,其父周直(植)生爲清末名茂才,富藏古代書法名畫,一峰幼承家學,濡染其中,因而自小便對傳統繪畫揣摩臨習,頗有心得。後來從其親戚梁緝明家學畫,梁深諳三江派畫,授之以漁。不久,周一峰肄業于教忠師範學堂,從學于張世恩。按:張世恩,字澤農,番禺人,清末在廣州時敏學堂教圖畫課,居廉弟子[1],一說爲羅岸先之弟子。羅岸先與居廉、何丹山在當時幷稱“嶺南三家”,前二者的畫學均淵源于宋光寶,因而張世恩間接受宋光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影響也在周一峰的畫作中找到本源—也即所謂的來自于傳統畫學的影響。後來周一峰從高奇峰游,其時高氏受日本畫侵淫尤深,周一峰能從高奇峰“折中畫”的變革中熔新、舊畫法于一爐,而以傳統畫法爲主,形成自己的風格。

 

周一峰長于山水、花鳥,尤以山水爲著。其畫設色明艶,用筆揮灑,已出高氏、居派風貌之外。他曾于香港參加歷次六人畫展(另五人分別爲葉少秉、何漆園、黃少强、趙少昂),據說英吏金文泰曾以重金購其作品多幅,另有某洋婦喜其墨竹麻雀,登門以重金乞畫。這兩個非典型事例雖不能完全說明周一峰的畫所受到的殊譽,但就洋人的審美情趣而言,說明其畫在視覺效果方面所傳遞的信息已達到一定水準。所以專門研究近代嶺南畫人的鄭春霆稱其畫“用筆遒練,設色雅妍,無時下惡習”[ 2 ], 因而在多次的全國美展和巴拿馬、莫斯科、比利時、柏林等舉行的各國展覽中,也都能見其畫迹。

 

八年抗戰期間,周一峰不以畫舫爲戀,毅然投筆軍戎,相繼于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總部及第七兵站總監部服務,輾轉于廣東、江西前綫,所經歷之艱難險阻已非平常畫人所及。即使繁忙軍務,周一峰也未嘗荒廢畫事,在其畫稿中,不少作品正是采自這一時期所寓目之名山勝水。抗戰勝利後,周一峰重返佗城,致力于教育事業。

 

1949年後,則移居香港,執教于香港保良局義學,爲童子師。偶爾亦授徒,傳其畫學。周一峰享名甚早,嘗與沈仲强、沈鶴巢、鄧芬等雅集禺山師範學堂,揮毫作畫,閱半年不止。晚年則長期客居港島,在當代廣東書畫圈中,知之者不多,而其畫迹也多集中于香江一地。因此對于晚年形迹及畫風之研究,還有待于資料的進一步鈎稽索隱。

 

就其傳世畫迹而言,大抵有兩種風格,一種爲傳統中國畫風格,不管是皴法、賦色,抑或意境、構圖,繼承了清代嘉、道以來的畫學傳統,頗類當時在嶺南畫壇盛極一時的國畫研究會風格,如廣東省博物館所藏之《桃源圖軸》。山水之外,四君子畫也是極爲傳統的一路。不過,周一峰還有另一種風格,那就是進入高師門庭後受高氏及日本畫影響所形成之“新派畫”風格,這類畫在技法上與傳統中國畫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不僅體現在顔料、色彩、水分的相异,還表現在意境的渲染上,對于習慣于傳統國畫的人而言,這類畫最初會給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就傳世畫迹而論,前一種風格占據其畫作之主要部分,且集中在中、晚年時期;後者大多集中在早

年,作品較少。現在見其作品最多的,仍是前者。不過嚴格來講,在這兩種風格中,互有交融,所以有論者稱其畫“融貫新舊,用筆蒼勁,賦色雅淡,一如其人之疏懶甘淡泊也”[3]

 

周一峰兼善書法,傳世的書迹中,多爲行書。書法一如其畫,不矯不燥,在一種平和而閑適的心情中討生活,因而四平八穩,充溢著一種恬淡之氣。

 

 

 

        
居廉 居巢 高劍父 陳樹人 高奇峰  趙少昂 關山月 黎雄才 楊善深 何香凝
 
曉雲法師 司徒奇 方人定 黃磊生 胡宇基 陳金章 楊之光 歐豪年 劉允衡 陳蘊化
                   
 

© 2016 lingnan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Design: James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