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壽
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阿壽、懶道人、心阿蘭若住持壽者,晚年常署雷婆頭峰壽者、東越頤者、頤翁等。1897年3月 14日他誕生於浙江省寧海縣冠莊村一個農民的家庭。潘天壽一生沒有經受過專門學校的藝術訓練。1920年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師範五年的學習生活,使他受到了着名的教育家經亨頤、李叔同等教師人品學養的多方面熏陶,是他日後成爲藝術大師和傑出藝術教育家的重要階段。
1923年,他來到上海,常請益於吳昌碩先生,並結成忘年之交。吳昌碩稱讚他“年僅弱冠才鬥星”,並以篆書對聯“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相贈。
在上海美專,他除了任教中國畫以外,又開設中國繪畫史課。他講授的畫史課,内容十分豐富,洋溢着強烈的民族自尊精神。192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中國繪畫史》,此書就是以當時他的講課筆記整理而成的,是國内最早的中國繪畫史之一,被列入“大學叢書”,作爲教材,以後又經數次修改再版。與當時的同類史論着作比較,此書資料豐富,繁簡適度,分析精當,並克服了一般繪畫史繁於古、略於近的弱點,加重了近代資料的取擇,對後來的美術史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繪畫史研究使潘天壽在一踏上中國畫教學崗位時就站得比較高,着眼於傳統、流派、風格等大問題,並從整個繪畫史的高度來思考中國畫教學和他自己的藝術道路。
1928年杭州國立藝術院(1930年起改名爲國立杭州藝專)成立,他受聘爲國畫主任教授,從此開始定居杭州,同時在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昌明藝專兼教國畫課。八年抗日戰爭時期,國立杭州藝專内遷到湖南沅陵,與國立北平藝專合並爲國立藝專,又遷昆明、重慶,他一直任國畫系主任,1944年接任國立藝專校長。杭州勝利後複校遷杭,他辭去校長職,專心於學術。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在校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後複任國畫系主任。1957年任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副院長,1958年被聘爲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1959年複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1960年任全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美協主席。
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的中國畫創作繼吳昌碩、齊白石、黄賓虹之後登上了又一個高峰。他特長意筆花鳥及山水、兼擅指墨畫,偶作人物亦多别致,對書法、詩詞、篆刻、畫論、畫史等均有精湛的研究與豐富的着作。他對中國民族美術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正當潘先生以旺盛的精力向自己的藝術峰巔攀越之際,一場文化大革命無情地中斷了他的藝術生涯。1971年9月5日,他被迫害致死,臨終前留下一首五言詩:“莫嫌籠縶窄,心如天地寬,是非在羅織,自古有沉冤。”1978年平反昭雪。
1981年文化部批准在潘天壽故居建立紀念館,1995年江澤民主席親臨該館參觀題字留念。1997年潘天壽誕辰100周年,北京、杭州、寧海等地隆重擧行系列活動,紀念這位二十世紀的文化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