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關於嶺南畫派嶺南派藝術家華人藝術家日本藝術家陳蘊化韻。藝術空間聯絡

 


文人畫的南渡   -   溥心畬與江兆申


作者:蔣勤


  一九四九以後,從中國大陸遷台的畫家對臺灣近四十年的繪畫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水墨畫方面,原來在大陸就已經奠定了名聲的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更是其中最主要的三家。張大千在繪畫形式上涉獵較多,他的臨仿石濤作品,鉤摹敦煌唐人的白描人物,以及晚年大筆潑彩的山水,面貌不盡相同。黃君璧先生的影響主要是透過師大美術系的教育管道,在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對臺灣的一般學院的"國畫"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南渡臺灣的三位大陸水墨畫家中,影響力最值得注意的可能反而是最不刻意造成影響的溥心畬。南渡三家中,溥心畬是文人品格最純粹的一位。他的作品當然也一樣有極深厚的技巧基礎,但是,溥心畬最好的作品--常常是一些尺幅極小的精品--並不特別使人只注意到他技巧的經營,相反的,卻是在一片淡雅的墨色中渲染出了一個安靜不沾塵俗的文人世界。

  三家之中,書法最好的似乎也是溥心畬。張大千的書畫風格非常強,太強的風格的結構反而流於習氣了。溥心畬的書法飄逸娟秀,也和他的小幅精品一樣,不染塵俗,潔淨馨香,自成一種品格。詩文創作方面,溥心畬的學養也是很為一般人傳誦的。

  綜觀起來,溥心畬的文人特質恰恰在於他的詩書畫之間無入而不自得的配合。或者說,溥心畬的美學的完成恰恰好在於他並不只汲汲於技巧化或形式化的繪畫本身,而是在完成"人"的品格上下了更多的功夫罷。
宋元以後,中國傳統文人一直有"寄情筆墨"的觀念。並不以繪畫為唯一職志,而寧可在生命的困頓、挫折或沮鬱時寄情於書畫。明末四僧中至少八大山人和石濤都是國亡後的"舊王孫","寄情"的觀念更為明顯了。
從這一傳統來看,溥心畬做為恭親王府的"舊王孫",他在民國畫壇上的角色也似乎總結了這一美學。清亡之後,做為皇室後裔,斷絕了仕祿的可能,轉而往個人生命的完成去下功夫,詩文書畫因此在溥心畬的一生中構成完整美學不可分割的部分。

  從這個觀點來看,溥心畬在臺灣的影響也就特別複雜。中國傳統繪畫重師承,但是師承的觀念在現代又常常被簡化為只是技巧形式風格的承襲: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意義來界定"師承"的本質,中國古代美術史上許多"師承"的關係就顯得十分不可解。因此,南渡臺灣的三位畫家--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都可以從技巧形式風格上找到再傳弟子,大家也習慣於說:某某人的畫師承某某人,以為一種風格形式的認定。但是,以上述觀念追溯師承也可能落處一種形式的窠臼。因為真正的藝術創作往往是內在精神的傳遞,而並非外在形式的傳襲。尤其是具備文人品質的美術更重在神韻而不求形似,若以形跡求,反而咫尺千里了。

  溥心畬先生既然以文人精神的傳承建立了一代風貌,他的影響所及,也往往下焉者求其皮毛形似,而上焉者便能解脫了形貌的追摹而直上精神的堂奧。江兆申先生與溥心畬的關係,也許是用來說明中國美術上"師承"意義的最好的例子。從畫面的外在技巧與形式來看,江兆申先生的用筆、線條、構圖、墨色與溥心畬都不盡相同,連書法的習慣也大不一樣,但是,如果再追溯到溥心畬詩書畫完整的文人本質,以及不特別著意於形式,卻不斷把繪畫提高成為一種意境的做法,都可以在江兆申先生的作品中一一見到承續的關係。

江兆申先生善用長筆,長線條在畫面的倚側也形成了構圖上的奇險的特質。有時用筆的習慣近於明末安徽新安一派的作風,如浙江、蕭尺木;但新安派的筆常常一味往枯澀發展,江兆申先生則在水的渲染上,用秀潤的花青與赭石的積疊彌補了線的荒冷。
 
   在目前水墨的系統中,江兆申先生的花青與赭石的用法特別使我思索。中國自元以後,色彩過渡為水墨,在水墨中如果還使用色彩,大約就只剩下花青與赭石。一般文人的桌案上少數準備的顏料也大概只有這兩種,頂多加一樣藤黃。黃子久的"淺絳著色"已經是把水墨畫中的色彩從視覺的類比過渡成為一種觀念。花青是冷色,赭石是暖色;花青遠,赭石近;花青較透明清揚,赭石則沉厚重濁……我們發現宋元以後,中國的繪畫經由文人的介入,早熟地進入了觀念的時代。在具象中包含著抽象的因素。
 
   水墨常常讓人誤以為是色彩的放棄,但事實上是色彩更為本質的思考。花青與赭石恰恰是中國文人對繪畫色彩本質思考的最後總結。但在近代受到西方影響,一般學習繪畫的人又常常局限於西方色彩的形式,把花青與赭石也當成實存的視覺色彩來運用。觀看江兆申先生的畫,距離遠一點,可以單純欣賞花青與赭石的疊染在墨線中的關係,抽象的層次與空白的關係都是一般"國畫"所不能企及的,而這種抽象層次與空白,在過去畫論中稱為"氣韻"、"意境",看來似乎十分神秘,事實上只是創造者從造化自然中領悟的一脈靈氣,若只以形似去求,是絕不可能的,恰好又必須上溯到溥心畬,以及宋元以來語言人對俱生命的全體要求上。
   江兆申先生從晚明黃山新安諸家中取得了線的倚側絕險,又從明代大家文征明及唐寅處得來了秀潤潔淨的水的渲染,早歲篆刻、詩文的涵養既富,一旦綜合起來就產生了非常個人的品格與氣質。因此,僅此外貌上找江兆申先生與溥心畬的相似之處,似乎並無師承痕跡,但一從氣韻精神上來看,竟是一脈文人的風骨。
 江兆申先生多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過眼名作以千萬計,歷來名家高手的氣韻也在胸次中蘊藉成功,化到生活中,形成個人不與凡俗酬酢的性格,自成一種高潔之氣,使人每每低徊於他的畫前,覺得空白、墨線、花青與赭石的渲染,流露的清氣逼人,仿佛在塵囂穢亂中,使人猛醒。
 
   中國傳統文人的書畫,有時被現代人視為個人對混濁亂世的逃避。但是,混濁之處,竟然人人趨之若鶩,有一二人尚能潔身自好,留一段清潔之氣供人反省與思考,畢竟是美學上的嚮往。
 
   江兆申先生多年來的書畫創作已在臺灣形成極大的影響。中國傳統書畫不僅談師承、也談畫派,如明之吳派、浙派,清之揚州、海上畫派等等,以臺灣目前的水墨創作來看,江兆申先生影響所及的畫風已明顯構成最大的一派,眾多弟子中各有不同風貌,但祖述於一種語言人氣韻的精神傳承則是一致的,未來從事美術史研究不可不注意到這一流派的源流變遷,江兆申先生的畫史上的重要性便不只是個人創作的完成,更是在畫派上的傳承地位,而溥心畬南渡以來在臺灣建立的文人畫精神,也將通過江兆申先生更重要的一次門派的開拓形成更廣泛的影響。

 

 


        


 

 

作品欣賞

 

 
 

           

 

嶺南畫派   關於嶺南畫派   嶺南藝術家與作品   藝術家與作品   陳蘊化   韻。藝術空間  
 

ENGLISH

繁體中文

簡體中文

 

首 頁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的淵源

評文摘錄   

國畫/日本畫的關係

 

嶺南派大師與作品

嶺南派畫家與作品

 

畫展花絮

 

華人藝術家群像

日本畫大師與作品

 

陳蘊化簡介

評文摘錄

畫展消息

作品欣賞    陳蘊化近作

 

關於藝術空間

畫家藝術空間

主辦畫展    塲 地租賃

主辦講座    國畫課程

 

 © Copyright 2014 lingnan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Design: James Tan

Follow Us :